第1323章 乡村二把刀中医(月票加更)(2 / 2)
方言转过头对着李萍问道:
「李萍同志,你们卫生所的中医能叫过来一下吗?我问问开的啥药。」
李萍摇头:
「不在,今天干活儿去了。」
「……」方言无语了,这里的人确实不是专职医生,更何况刚才李萍说了这里中医还是没编制的。
「那医案记录有吗?」方言问道。
「那更没有了……」李萍尴尬的说道。
方言沉默了一瞬,随即收回目光,行吧!不问了,直接治。
他本来是想看看这边的二把刀医生到底是什麽水平,看看能不能弄到城里搞个培训什麽的,既然这会儿不在那就中午再说。
他视线落在孩子身上,那孩子缩在奶奶身后,小脸蜡黄,嘴唇乾得起皮,听到问话也只是怯生生地抿了抿嘴,喉咙里发出「嗬嗬」的轻响,像是有东西堵着,却连一声完整的咳嗽都发不出来。
他示意孩子坐到长凳上,轻声道:「别怕,我看看。」
说着,开始诊脉,六七岁孩子已经可以用成人手法来摸寸关尺了,还是相对方便不少,摸上后方言对着孩子说道:
「舌头吐出来我看看。」
孩子不会说话,但是能听懂,当即吐出舌头来。
方言看到舌头红,苔少。
接着方言一边诊脉一边问道:
「他是下了河洗了冷水?」
这会儿已经是九月底,入秋了,不过天气还有些热,半个月前正是热的时候。
村里的孩子比较皮实,都是放养状态,没玩的就下河。
「没有,就在田边小溪小沟玩了玩,我们家孩子可老实了,村里有孩子在河里淹死了,家里就不准他去河边了。」
方言点点头,指尖仍搭在孩子腕上,脉象浮数而虚,果然和他猜的差不离,虽没下河,溪边的凉气也足以让孩童娇嫩的脏腑受了寒。
他又往前凑了凑,「来张开嘴我再看看。」
说着还示范他:
「啊……张大点。」
孩子听话张开嘴,方言仔细观察孩子的咽喉,借着帆布棚外透进来的光,能看见喉间黏膜红得发亮,黏着一层薄薄的白痰,像结了层痂。
「好了!」方言点头示意他不用还张嘴了。
接着他继续诊右手脉。
「那他刚开始咳嗽时,是不是流清鼻涕丶怕冷?」方言追问。
孩子奶奶点头:「对!对!刚开始夜里睡觉还蹬被子,早上起来就打喷嚏,鼻涕流得老长,手脚也凉。后来吃了药,鼻涕是没了,可嗓子却越来越哑,痰也堵上了。」
「嗯……这就对了。」方言思考了下。
「啊?啥对了?」孩子奶奶莫名其妙,一旁李萍也一脸茫然:
「方大夫,哪里对了?」
方言解释道:
「初期是风寒束肺,本该散风寒丶宣肺气,让邪气从表而解。但之前的药估计偏温燥,没顾上宣散,反而把寒气闷在了里面,郁久化热,耗伤了肺津。」
他指了指孩子:「他舌头发红丶舌苔少,就是津液被耗干了;痰咳不出来,是热邪把痰黏在了喉咙上;声音丢了,是肺津亏了,不能濡养喉咙。」
李萍在一旁听得一知半解,不过还是点头小声道:「我们这儿的老社员开方,确实爱用乾姜丶麻黄这些驱寒的,可能……可能真没考虑到孩子会化热。」
方言摇摇头说道:
「孩子脏腑娇嫩,用药得跟成人不一样,得轻灵,不能太过。」
说着,他拿起笔开始写方,一边写一边对着一旁安东叮嘱:「等下取药的时候,让他们加一小包冰糖,药煎好放温了化进去,孩子能爱喝些,冰糖也能润润喉。」
写完方子递给安东,他又看向缩在奶奶怀里的孩子,从包里取出一套比海龙针更细的银针,这是按照外公留下的东西定制专门给孩子用的。
方言对着小孩说道:「小朋友,我给你扎两针,一点都不疼,扎完就能咳出痰,晚上就能吃馒头了,好不好?」
孩子怯生生地看了看奶奶,奶奶赶紧摸了摸他的头:
「乖,听方大夫的,扎完就不难受了。」
方言让孩子仰坐在长凳上,头靠在奶奶怀里,左手轻轻扶住孩子的手腕,右手捏起银针,在孩子虎口处的合谷穴轻轻一点,针尖飞快刺入,又在颈部的天突穴旁侧稍下方扎了一针,怕孩子害怕,每一针都又快又轻,孩子只缩了缩脖子,没哭也没闹。
「忍一小会儿。」方言指尖轻轻捻转针柄。
这针是普通银针,效果确实比海龙针差多了,得气后方言开始等待。
同时观察孩子的变化。
不过片刻,孩子的小眉头轻轻皱了一下,喉咙里开始发出细碎的「呼噜」声,像是有东西在慢慢松动。他下意识地抿了抿嘴,小脑袋在奶奶怀里蹭了蹭,却没再往后躲。
方言指尖感受到针下传来细微的沉紧感,知道有作用,便放缓了捻转的力度,只轻轻维持着针感。
又过了约莫两分钟,孩子突然「呃」地闷咳了一声,身子微微前倾,奶奶赶紧伸手接住,一口带着泡沫的黏白痰被他咳了出来,落在帕子上。
「咳出来了!真咳出来了!」奶奶又惊又喜,声音都有些发颤,「早上给他拍了半天背,脸都憋红了也没咳出这麽一口!」
「小伙子,你……你太厉害了!」
在不远处的周大海看到后,一溜烟的跑了过来,问道:
「能说话了不?说说看看?」
PS:更完这章,帐平了哈,明天请早。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