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三榜第一?(1 / 2)
第415章 三榜第一?
事实上,曹胜的《国术演义》在起点的人气,是不如在榕树节那边的。
因为曹胜出道以来,写的每一本作品,都在榕树节首发,所以,他在那边的书迷是最多的,那里才是他书迷的大本营。
正是因此,当《国术演义》在网上的连载字数超过10万,在起点的收藏人数突破5
万,冲上起点周推荐榜第三名的时候,这本书在榕树节的收藏人数已经有9万多,新书榜丶周点击榜丶周推荐榜,三个重要榜单早就登顶。
这边书评区的热度,也比起点那边更热。
讨论剧情丶讨论人物丶讨论书中的武功等级,乃至打GG的帖子,每天都会新增一堆。
这里依然聚集看曹胜的大量书迷。
这些书迷下意识认为这边才是曹胜这本新书的首发网站。
但曹胜却已经不怎麽关注这边的数据和书评。
因为他这本书虽然在两个网站同时发布,但起点有他更多股份,更重要是起点即将试行他提议的付费阅读。
这是必将记录在网文发展史上的大事。
会一举改变整个网文的生态。
算是真正给网文找到了一条出路。
否则,每年数以万计的网文,仅靠湾湾和内地出版的那极少数作品,这个行业再繁荣,也会很有限。
绝大部分网文写手,都赚不到一毛钱。
没有收入的爱好,又能坚持多久呢?
何况,湾湾和内地出版社的出版标准,并不是一本网文能否在网上火起来的标准。
在曹胜的记忆中,原时空他认识的一些走出版渠道的作者,在湾湾那边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作品,而这些作品也发表到了起点,但这些在湾湾可以出版的作品,在起点的人气却很低,总点击甚至都突破不了10万,上架24小时的首订数据甚至达不到100
这说明什麽?
他觉得足可以说明出版市场的标准,不能成为网文的风向标。
或者说,网络读者的口味和实体市场的读者口味是不一致的。
又或者是因为湾湾丶香江等地的读者口味和大陆的读者口味是不同的。
所以,他认为网文想要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想要迎来野蛮生长的蓬勃发展期,树立真正的网文风向标,很有必要。
而这个真正的风向标,他认为有且只有一个:订阅人数。
一本书受不受读者欢迎,不该由出版社的某个编辑来判断。
也不该由网文网站的某个编辑来判断。
而是应该看有多少读者愿意掏出真金白银来订阅支持。
毕竟,需要自己掏出真金白银来支持的事,每个人都会凭心而定,除了极少数拿钱不当钱的,谁都会慎重。
而在付费订阅时代,订阅人数最高的作品,就是业界的风向标。
有这样一个风向标,网文才不会走偏,才会一直去迎合广大读者的口味。
有人把网文作者比喻成出来卖的。
其实,道理上是没错的。
只不过,网文作者卖的是自己的作品。
既然是卖东西,就应该卖买家喜欢的。
《国术演义》在起点的推荐流程,是快于其它作品的。
其它作品在分类频道的推荐位上,要接连上三四个推荐位,才有机会登上起点首页的推荐位。
但曹胜的《国术演义》只在起点都市分类页面推荐位上待了两周,第三周,作品总字数超过10万的时候,起点就给《国术演义》安排到新推出不久的三江阁推荐位上。
这个时期的三江阁上的每一本书,都有主编的专业点评。
当《国术演义》出现在三江阁推荐位上的时候。
很多人出于好奇,就点开了这本书的主编点评。
比如:黄清雅。
这个周日下午2点,三江阁换书后,她在家里码字休息时间,来到起点首页,看见三江阁上的《国术演义》,就好奇地点开主编点评。
主编点评:点评中原一点灰的新作,我心里是很虚的,因为众所周知中原一点灰是网文鼻祖,也是当今网文各项成就最高的大神级作者,他以往一本本作品的成绩丶口碑,都是天花板级的,于网文这一行,他也算是我的启蒙恩师,所以,这本书我只能说:
它保持了中原一点灰一贯的高水平,值得大家品尝丶学习丶研究。
电脑前。
黄清雅看完这段主编点评,哑然失笑。
自语道:「这是主编点评?这是主编拍他的马屁吧?
D
王建,是一个萌新读者。
在这个时代,他这样的读者有一个称呼「菜鸟」。
他今年17岁,最近刚学会上网,也刚学会在起点看书不久,今天下午他也看见了三江阁上的《国术演义》,以及主编点评。
17岁的他,倒是没觉得主编在拍中原一点灰的马屁。
因为他算是看中原一点灰的作品长大的。
不过,以前每次看中原一点灰的作品,他都是在学校附近的租书店租的盗版书。
但即便是盗版书,更新速度也远远比不上网络上的每日连载。
因此,当他学会上网,且发现网上可以每天追读很多网文后,他就渐渐养成了在网上找书看的习惯。
而今天,他在起点三江阁上,看见中原一点灰的新书《国术演义》,又看见三江阁的主编如此推崇这本书。
于是,他毫不犹豫就一头扎了进去。
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国术演义》的第一章,没有让他失望,他看得很舒服,感觉这本书的开头写得很丝滑,自然而然就展开了故事。
第二章出现的国术概念,就让他感到耳目一新。
第三章丶第四章·
他很快就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中,渐渐忘我。
今何在,这天傍晚登录起点,看见曹胜的《国术演义》出现在三江阁推荐位上,出于好奇,他也点开了主编点评。
看这段点评的时候,他露出会心的微笑。
因为主编的这段点评,让他产生了共鸣。
他觉得如果是自己来点评曹胜新书的话,很可能也会这麽写。
他虽然不是看曹胜的作品长大的,但也是被曹胜的作品启蒙的,曹胜的每本书,都是他学习的对象,其中有几本书,被他反覆研究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