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45章 出兵倭国(1 / 2)

加入书签

第845章 出兵倭国

梁郡陈留县,县衙前跪满了数千农民,恳求县衙放粮。

一般而言,所有的官府都愿意放粮,如果他们有权力放粮,他们会毫不犹豫打开仓库,影视中说官员们视百姓为草芥,不肯放粮,这就是扯淡,

放粮是多好的洗钱机会,以前各种屁股不乾净,都会趁放粮这个机会一下子洗乾净,就算只放了三千石粮食,但我上报说放了五千石粮食,怎麽查得清楚?

很多官府在朝廷检查前夕,都会一把火把粮仓烧毁,宁可背负管理不善的指责,开仓放粮这种机会他们又岂能放过?

如果不放粮也只是因为朝廷不允许,谁敢擅自放粮,就摘谁的乌纱帽,所以官员们才不敢放粮。

隋朝不允许郡县官府随意放粮,杨广时代严禁地方官府放粮,萧夏上位后也同样不准,只不过父子二人做法还是所有区别,杨广不管百姓死活。

萧夏则是把赈济职责收回朝廷,由户部下面的平准司负责,各地的平准店就是平准司开设,同时在各郡设有平准仓,根据需求调拨粮食。

有了平准店,当然不允许地方官府擅自放粮。

陈留县县令王武庄高举双手抱拳道:「各位乡亲,大家可以去平准店取粮食,朝廷有特殊赈济,可以买十文钱一斗的粗粮,也可以取不要钱的豆薯粮,带好户籍册,每户每月可以领五斗不要钱的豆薯粮和三斤粗盐。」

求放粮的基本上是乡下农民,他们对县城平准店不太熟悉。

衙役们都下来劝说,数千农民这才渐渐散去,赶往县城各处的平准店。

陈留县城原本只有两座平准店,现在又临时加了两座,但四座店前都排满了数里长的队伍。

平准店是官方的称呼,百则称呼为三粗店,卖粗粮丶粗布丶粗盐,非常廉价,平时也没有多少人买,大家都要面子,若不是因为实在穷苦,也不会来买三粗品,被街坊邻居背后嘲笑。

但现在大家都顾不上面子了,连续一个月下雨导致粮食价格暴涨,原来斗米四十文,涨到斗米一百二十文,有钱人不在意这点涨价,但普通百姓却受不了,纷纷改吃朝廷提供的平价粮。

虽然说是粗粮,实际上并不是粗,只是陈米陈麦而已,口感不太好,其他都影响不大。

另外,盐价不涨丶布价不涨丶蜂窝煤价格不涨,只要这几样不涨价,大家都能挺过大灾。

衣食住行,住和行影响不大,主要是朝廷保证了衣食和燃料这三块,那麽百姓就不会造反。

现在三粗店又多了一样,叫做豆薯粮,就是将野豌豆粉和山药粉以一比三的比例混搭,原本是用来喂马,人吃也没有问题,用水调成糊糊后蒸熟了吃,每户每月可以免费领取五斗,领取时需要带户籍册,店铺会在后面粘贴一张纸,盖上骑缝章。

领取一次,就会在纸上记录一次,如果没带户籍册没有关系,第一次可以直接领一斗豆薯粮和一斤粗盐,不至于白跑一趟。

不断有农民扛着豆薯粮和粗盐匆匆回家了,虽然看起来豆薯粮不太好,但可以吃饱肚子,这一点最重要。

陈留县只是一个缩影,同样的事情在荥阳郡丶梁郡丶东郡丶襄城郡丶颍川郡丶淮阳郡丶济阴郡和洛阳府等等七郡一府各地出现。

与此同时,朝廷派出相国萧瑀和崔弘舟赶赴各地巡视慰问,御史台和内卫也派出大量人员赶赴各地明察暗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