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36章 淡水新县(上)(2 / 2)

加入书签

十五万劳工都转到淡水河南岸去开发了,而淡水河北岸已经初步开发完成。

开辟出一片南北宽五十里,东西深三十里的土地,修建了一座周长二十五里的县城,军队用开发的树木修建了数千座木房子,还给每户圈出了院子,并打了水井。

淡水第一任县令王修丶县尉李琼和主薄魏超然已经站在城门处欢迎第一批县民。

在路上百姓们就已经抽签完成,每户人家拿着签牌从县官们手中领取了钥匙,在一名士兵带领下进了县城,前来自己新家。

这批百姓有一百多户都来自河北武都郡清河县,是清河崔家释放的奴隶,他们不少人家还有联姻。

这里面有个叫康有富的年轻人,长得十分壮实,他和兄弟康有武一起报名,带着各自的妻儿来到流求,两人都是一儿一女,孩子都不到十岁。

两家抽签也抽到一起,抽到了第三坊,全县一共十二坊,每坊三百户人家,一共三千六百户人家,这次一千五百户百姓分到五个坊内。

还有十几家商铺也跟着一起来了,主要经营杂货铺丶布店丶酒馆丶粮油铺丶肉菜铺丶药房等等。

康有富弟兄两家八口人很快找到了他们的新宅,康有富是一百七十四号,康有武是一百六十一号,正好在斜对面,相距不到五十步。

康有富打开院门,两个孩子欢呼着冲了进去,康有富搂着妻子肩膀,两人都忍不住喜极而泣。

一年前他们还是崔家的奴隶,在庄园里种田,住着低矮的茅屋,一家人挤在黑漆漆的小屋里,虽然他们后来脱离奴籍,成为崔家佃农,租种八十亩土地,但变化并不大。

主要是他们依旧住在奴隶区,和几百户人家挤住在一起,依旧是黑漆漆的小破屋,见到主人还是要卑躬屈膝行礼,他们的孩子依然被歧视。

康有富便意识到,必须离开崔家,他和孩子们才能挺直腰做人,否则他们子孙永远摆脱不了奴隶的阴影。

事实证明他选择对了,虽然这里远离河北,但他们有自己的宅子和宽大的院子,占地一亩啊!奴役他们几十年的崔家人再也看不见了。

夫妻二人在院子里转了一圈,考虑着这里养几只鸡,那边种一畦菜,康有富还想种一颗柿子树,就不知道这里能不能种活?

直到孩子在房间里叫他们,夫妻二人才牵着手进了房间。

下午,康家兄弟二人坐在院子里商谈,他们的凳子是树桩,城外有很多大树根,把根锯掉,剩下一截树桩就是天然凳子。

「流求这边只能水稻,一年两季,亩产五百斤左右,但听说朝廷决定让这边种甘蔗,亩产三千棵,一棵就算一文钱,也能赚三贯钱,一百亩地就是三百贯钱,据说一年能种两次,保底就能赚到五百贯钱。」

康有富跳了起来,「你有没有算错,一年五百贯钱?」

康有武笑道:「就算一年一熟吧!那麽一年赚两百贯是有的,咱们只管卖给官府,秋天官府还会组织大家去摘木棉桃,全家人一起去,一个人一个秋天也能挣几十贯钱,这些都是王县令说的,他下午来我家座谈,我让小三郎来找你,说你去城外捡树桩了。」

康有富听得悠然向往,「这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