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05章 904换房也是为了这个家(1 / 2)

加入书签

第905章 904换房也是为了这个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能有这种感悟的一定不是年轻人,年轻人只想着振翅高飞,恨不能脱离父母的管控。

陶渊明写这首诗的时候自称三十啷当岁,实际嘛,唐植桐也不知道,但这句诗真切反映出了部分老年人的心态。

对于张桂芳的不乐意,唐植桐是理解的,但理解归理解,能搬还是得搬。

「妈,我奶奶当年从门头沟搬到这边,您说搬的好不好?」即便是得搬,唐植桐作为一个儿子,该疏导还是得疏导。

「当然好了,门头沟是什麽地界,能跟城里比吗?」张桂芳回答的理所当然。

「按四九城的老话,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咱这属于又贫又贱的地界,咱搬到内城去,您说是不是要比这边好?」上一回已经从面积上劝过母亲了,唐植桐这次又换了个角度。

「你挖好坑,等着我踩呢?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多了,咱这边修了路丶通了车,也有自来水了。」听儿子这麽说,张桂芳笑了,不过脸上还是有担忧,「内城兴许比咱这边好一点,可那边不是富人就是官,恐怕不好相处吧?」

「咱这边在建设,内城也没有停步不前,是这个理吧?

您不用担心不好相处的问题,您见过哪个干部不好好跟百姓说话的?

再说了,您儿子大小也是个干部,您儿媳妇也是干部身份,谁还能怎麽着您不成?

您放一百个心,内城肯定比外城要好,要不然当年万家选宅子的时候也不会放着旁边的四进大院不住,跑西石槽住两进院了。」

虽然老万爷俩已经进去了,但这都不影响唐植桐拿他们举例子。

老年人的思维比较固执,有时候说破了天,都不如用身边的人和事打比方来的有效果。

「倒也是这麽个理儿。」果然,有老万家珠玉在前,张桂芳勉强的点了点头。

「还有凤芝上学的问题,如果咱换宅子,凤芝也得跟着转学,内城的重点学校多,师资力量强。

就拿敬民来说吧,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出游丶参观丶观影等活动,能有效的开拓学生的眼界,咱这边有啥?在胡同里跑一跑就当上体育课了。

两边的差距很大,凤芝去了那边能涨不少见识。」

唐植桐又祭出了学区房的概念,普通百姓家为了孩子,最值得投资的就是学区房。

很多中介卖房的时候往往会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为由劝客户买房,可唐植桐觉得这句话就是扯淡。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别人家孩子的起跑线就是自家孩子的终点线,比赛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拿什麽跟人家比?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事情压根就没法比,但学区房不太一样,学区房绑定的是教育资源。

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在设施丶教育投入上相差非常大,普通学校难得一见的高级职称在重点学校一抓一大把。

进了重点学校,不求孩子学习能有多拔尖,只要孩子能学会独立思考,学区房的价值就回来了。

张桂芳边听边点头,作为一个母亲,她肯定是希望儿女更有出息的。

「还有邻里间那些恩恩怨怨,其实大多数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算计产生的。内城那边居民收入普遍高一些,很多小事上都不会太计较。我觉得起码不会发生类似上次水费的事,因为人家觉得不值当的为了几分钱斤斤计较。」说完了教育,唐植桐继续说邻里关系。

其实唐植桐想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来着,可这句话出自歌剧《白毛女》,是反派污名化贫苦佃农,鼓吹财富决定道德优劣立场的用语,用在这并不合适。

事实上这句话确实有失偏颇,穷人里面有良心的不少,富人里面奸诈的也多,这玩意分人,或者说得看教化。

「不好说,不过咱家确实用水多,不怪街坊们有意见。」张桂芳是个讲道理的厚道人,并没有因为水费的事情忌恨那几个挑事的街坊。

「得嘞,那是您不计较。」唐植桐挠挠脑瓜子,想再榨出点汁来说服亲妈。

看到丈夫抓耳挠腮的模样,小王同学在旁边接茬道:「妈,内城和外城的卫生情况也不太一样,那边打扫的勤快一些。」

「对,对,今天早上我上班路上看到很多被冰雹砸下来的树枝和树叶,内城这一路有人收拾,外城就只能靠自己动手了。」唐植桐立马想起了今天早上看到的区别,更是想起了几十年后的老旧小区。

同样是老旧小区,一些单位的宿舍还能做到整洁,而那种单位都消失在民进潮中的职工宿舍楼则凄惨很多,小区里遛狗不栓绳丶随地可见的狗尿狗便,流浪猫遍地,蟑螂蚂蚁满屋爬,楼下永远断不了翻垃圾桶的拾荒人,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堆满楼道,楼道里贴满通下水道丶办宽带的GG。

在这种小区里住的几乎全是处在社会最底层,能给孩子带来什麽样的影响呢?

可能会比同龄人早知晓生活的艰辛,但见识上也会比其他高档小区的孩子低一个层次,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一个道理。

这让唐植桐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年在花市这边的一次免费体检。

大夫给某个孩子检查后,说这孩子缺钙,他的母亲却说:不缺盖,我家厚被子都是紧着孩子先盖。

同样起跑线的情况下,见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孩子更高的上限,为了凤芝,为了自己将来的孩子,唐植桐都是支持换房的。

「还有供应,内外城也有差别,内城副食品的种类更多一些。」嫁到铁辘軲把后,小王同学首次提到这个问题。

「妈,我有把握能从外地搞到粮食,但咱在铁辘軲把这一块这麽个吃法,很容易被识破,人家面黄肌瘦甚至浮肿,咱家却一个个生龙活虎,到时候百口莫辩。内城的供应好一些,咱扎在人堆里,就没有那麽显眼了。」唐植桐在旁边吭哧吭哧点头,这也是他最为关注的。

因为冰雹的缘故,再有个三五天,菜的供应就会降下来;8月,饮食业实行将严格执行凭粮票就餐;9月,购买点心需凭点心票加粮票;大概等到10月,四九城居民将会降低定量;11月,浮肿将会从四九城周边的农村向城市蔓延……

唐植桐觉得虽然自己有荣誉丶光环在身,但众口铄金丶积毁销骨,现在已经有这方面的苗头了,若是再下去几个月,街坊们都饿的肚子咕咕叫,自家却各个龙马精神,恐怕到时候会有更大的麻烦。

总不能因为这个就强行家人饿肚子吧?

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种子能将头顶上的石块顶开,峭松树能扎根在没有土壤的石缝间,面对困境,人也会用脚选择新的活法。

内城的人收入高,能买到的东西就多,哪怕是饥荒最严重的时候,获取食物也要比外城容易。

起风后,那位建筑大师每月发150元生活费,当高层派秘书问及时,这位大师说150元刚够他买补品,没有吃饭的钱。

后来,清大如数给这位大师发了全额工资。(资料出自《秘书工作》2016年第6期成正荣/文)

发多少钱,都是人家该得的,唐植桐想说的是,每月150元买补品也就发生在内城,像东花市副食品店,卖的大都是基本的生活物资,海参丶鲍鱼半点也无,有钱也没地方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