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1章 维多克可是亚瑟爵士的手足兄弟 挚友(1 / 2)

加入书签

第801章 维多克可是亚瑟爵士的手足兄弟 挚友亲朋

秋雨刚歇,云层尚未完全散去,湿润的晨光沿着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洒落下来,斜斜地照在舰队街南侧那幢新近粉刷过的三层联排楼房上。

淡蓝色的门楣上,一块黑底金字的铜牌刚刚挂好,牌上赫然写着:

布雷奥克侦探事务所(伦敦分部)

——巴黎传奇神探弗朗索瓦·维多克驻英代表处

没错,这正是那位曾在大巴黎警察厅保安部呼风唤雨,痛击过法兰西犯罪分子和共和派,又在塞纳河左岸自封为「犯罪心理学先驱」的老头,在伦敦开辟的最新战场。

事务所的位置选得相当巧妙:正对面是《每日纪事》的编辑部,几步之外就是《英国佬》的办公室,而不远处则是《泰晤士报》每日送印的印刷厂。如果说苏格兰场是伦敦治安的心脏,那舰队街则是操纵伦敦舆论风向的肺腑。在这里开业,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办案,更是为了时刻准备成为被书写的对象。

自从维多克在巴黎尝到了甜头,他就愈发明白名声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他的自传在巴黎爆火,而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以他为原型创作的付脱冷又让他的声名更上一层楼。

这人啊,一旦手头有了钱,往往就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追求了。

对于穷苦出身的维多克来说,现如今无论是口腹之欲还是鱼水之欢都无法让他满足了,他现在更追求一些精神上的享受,他希望大伙儿能够把他视作一个英雄,而不是曾经的犯罪分子和该死的条子。

而实际上,维多克倒也确实称不上是个坏人,当然了,他这个人也没有他自己说的那麽好。

他就像是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一样,有毛病但也有优点。

但是由于他在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名气越来越高,他难免开始有了些偶像包袱,维多克以前的黑历史确实抹不掉,但是他希望能够尽可能的让大夥不去提及。至于现在呢?他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在公共事务上发声,谴责监狱制度的不人道,抨击法兰西法典里不合情理的规定,并且开始投身于各种慈善活动。

总而言之,他开始变得不那麽维多克了,而是开始努力变成《高老头》里的付脱冷。或许在专业方面,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冷峻,但是他也越来越重视起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刻思想。

而眼下,他的身边正好有一位合适的学习对象——亚瑟·黑斯廷斯爵士,这位比维多克足足小了35岁的小老弟。

在维多克看来,这个小老弟虽然比他小了好几轮,但是论起「沽名钓誉」的谋身本事,他确实得向年轻人学习。

这从许多「小事」上就能看出来。

1832年,亚瑟和维多克,他们俩一个在伦敦塔下开了枪,给了英国的激进派迎头痛击,另一个则在巴黎的六月暴动中力保路易·菲利普的王座,以雷霆之势将法兰西的共和派阻截在了杜伊勒里宫之外。

但是,事后呢?

虽然两者同样遭到了媒体的激烈批评,但是亚瑟不止挺了过去,而且还成了外交官,现在又成了英国王储的座上宾。当然了,维多克也不差,他现在成了大巴黎警察厅的眼中钉。

这一天早上,新开业的布雷奥克侦探事务所伦敦分部门口站满了围观人群,其中既有慕名而来的市民,也有三流小报的记者,甚至连《警察公报》的编辑也悄悄混在人堆里,手里还夹着足足半页的采访提纲。

有人指着那块铜牌念叨着:「这名字听着像马戏团,但我听人说,他确实破过大案。」

也有人挤眉弄眼地打趣:「先是法国人跑来教咱们煮牛肉,现在又有法国人跑来教苏格兰场怎麽破案了。」

还有人在旁边起哄道:「他应该把事务所开在白厅街的,就放在苏格兰场对面,开在舰队街说明他其实还是不敢去和那帮家伙叫板。」

然而,笑声没维持多久,很快就被门口挂出来的一张销售榜单所压了下去。

《维多克回忆录》

上周销量:1300册

——《英国佬》本月畅销书榜第一名

——《伦敦图书月刊》评选:上半年最受中产阶级欢迎读物

——《伦敦家政杂志》:「内含诸多巴黎社会的隐秘八卦,适合在下午茶时阅读,最好配上一杯茉莉花茶。」

——《泰晤士报》:「如果他书里写的是谎话,那他是个天才。如果写的是实话,那他就是法国的奇迹了。」

——《曼彻斯特卫报》:「不读《维多克回忆录》,不足以谈巴黎地下社会。」

是的,维多克在伦敦火了。

以一种在外人看来,近乎不合逻辑的速度火了。

但是在帝国出版公司董事会主席看来,维多克在伦敦的走红其实一点儿也不意外。

因为伦敦市民对于维多克实际上一点儿也不陌生,他们很早就通过戏剧了解到巴黎存在着这麽一位神探,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又进一步推高了这位巴黎神探在伦敦的知名度。

只不过,在帝国出版公司发动全面宣传攻势之前,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那位巴黎神探的真名叫做弗朗索瓦·维多克罢了。

而伦敦人总是喜欢跟风看热闹的,尤其是喜欢看法国的热闹,看巴黎的热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