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黄梅戏研究所(1 / 2)
第912章 黄梅戏研究所
董理提着前襟,身后跟着两个随从,兴冲冲地转回玉皇街附近的两把青菜胡同,走到一处院子前,抬起手拍响了门。
吱嘎门开了,露出个青衣小帽的男子,惊喜地叫出声:「董管事回来了。」
董理走进院子里。
院子有一百多平米,站着十几人,大多数是女子,穿着棉袄布裤,在空地练功。
有一队鼓乐手,几乎都是男子,坐在一角,鼓丶钹丶小锣丶大锣和高胡,叮叮当当,咿咿呀呀地奏响着。
黄梅戏最开始时,叫采茶戏丶黄梅调,台上一般有七人唱戏,台下三人演奏鼓丶钹丶锣打击乐器,参与台上的帮腔。
叫三打七唱。
昆曲流行一时,安庆黄梅调老艺人吸收长处,尝试用二胡丶琵琶等丝弦乐器伴奏,效果都不佳,试来试去,最后改良了高胡,这才定了下来。
后来又加入扬琴丶竹笛,使得伴奏更加丰富。
众人看到董理进来,纷纷打招呼。
「董管事回来了。」
董理提着前襟,含笑点头回应,径直走到北屋正间前,有人替他掀起厚厚的棉布帘子。
走进屋里,里面暖和如春。
屋角摆着一盆火炭,火苗正旺。
俞巧莲一身袄裙,在屋中间闭着眼睛练身形。
举手投足之间,活生生一位英姿飒爽丶光彩夺目的状元郎。
董理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不出声打扰。
后天就要去南苑畅意馆戏院正式演出,身为班主的俞巧莲叫全戏班休息三天,养精蓄锐。
说是休息,但日常的练功却是万万不敢耽误。
反而随着正式演出的日子即将到来,戏班上下显得更加紧张。
外松内紧,大家都自觉地悄悄加练起来,搞得俞巧莲以班主身份,再三叮嘱大家,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弄伤了嗓子或者手脚,耽误了畅意馆的演出。
俞巧莲一套身形行如流水般练完,脸红如春桃,鼻尖上渗着汗珠。
「舅舅,回来了。」
董理上前去,在正墙前右边的椅子上坐下。
俞巧莲在左边椅子上坐下,中间隔着一张枣木红漆桌子。
端起茶杯咕隆喝了两口温茶,茶水还没完全咽下喉咙,俞巧莲迫不及待地问。
「舅舅,事情办好了?」
「办好了。」董理从袖袋里掏出两张纸来,摆在枣木桌面上。
「这张是南城区注册处的注册纸,上面写着,北京黄梅戏研究所。」
俞巧莲很好奇地问:「怎麽叫北京黄梅戏研究所?」
「少府监派来的那位李主事说,自从元美公王世贞在苏州开办戏曲研究院后,各地都流行这个称呼。
北京就有昆曲研究院和徽剧研究院,就是几个昆曲和徽剧名角,加上几个昆曲和徽剧戏班,大家凑在一起成立的
他建议我们也叫黄梅戏研究院,我觉得太托大了,不敢。他就建议我们叫北京黄梅戏研究所,然后带着我去南城区注册处进行登记注册,缴纳了一圆六角钱,就得了这张盖有官府大印的注册纸。
研究所叫正式法人团体,而我成了法人代表。按照此前的议定,你占六成股,是大东家,戏班其他人一起持有四成股,是小东家。」
「舅舅,那你的股份呢?」俞巧莲急问道。
「我和大家一起分那四成股,只是我占得稍微多些。」
「那不行。戏班上上下下都是舅舅你一人打理,怎麽只能占这麽少。从我的股份里分两成给你。」
董理连连摆手,「不行,这样就乱了分寸。大家都知道,庆梅喜戏班没有你,它就是个空壳子。
你必须占大头,这样大家才安心,觉得你不会丢下自己另立门户。」
俞巧莲还要说什麽,董理阻止道:「阿莲,其实那位李主事有个建议,就是你可以把你的股份委托给我经营,签一个什麽契约,这叫什麽信托。」
「信托?」
「对,新叫法。好像意思就是你信任我,把产业股份托付给我经营,然后定期核算盈亏。亏了我要担责任,卷铺盖滚蛋,赚了就能分钱。
大概就是这麽个道理。」
「舅舅,我当然信任你,我信托给你。」俞巧莲马上说。
「不着急,这事找个律士就可以办,不着急,先缓缓。」
「律士?」
「就是以前的讼师。可以到司理院法庭上当诉讼士,帮人打官司。平时帮人处理法律相关的事宜,叫律士。
李主事说,签订这个信托契约,是法律行为,必须由律士帮忙拟定符合法律规定的契约,律士再以中人身份签字。
他有律士费拿的,拿钱后会监督我俩履行契约。如果我俩谁违约了,他就会帮着对方打官司,告那个违约的人。」
俞巧莲忍不住感叹:「居京不易。京师天子脚下,不仅支出耗费高,还规矩特别多,真是不容易。」
董理听到天子脚下,忍不住抬头看了俞巧莲一眼,不过他忍住不说话。
西苑里到底什麽意思,谁也不知道。
要是瞎嚷嚷恼了禁内的人,那就大祸临头!
董理端起茶杯,喝了几口温茶,润了润喉咙,继续说:「成立了法人团体北京黄梅戏研究所后,就可以和少府监一个叫资产管理处的衙门打交道。
长安戏院两天前就被这个叫资产管理处的衙门收购了,现在它转手卖给我们黄梅戏研究所,折价一百六十圆。」
这个价钱是早就说好的,属于小部分买丶大部分送。
俞巧莲摇着头,「一百六十圆,买这麽大一个戏院,还在玉皇街和琉璃厂之间的罗马街上,不是什麽犄角旮旯的地方。
我想着就觉得不踏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