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97章 立场鲜明(1 / 2)

加入书签

第1097章 立场鲜明

身为皇帝,李云的能力已经极端强大,理论上来说,只要人力能够做到的事情,他基本上都能够做到。

并且,只需要一句话,或者是一道明令。

但即便是这般权柄,做事情也不能太生硬。

换句话说,是要名正言顺。

所谓的新学旧学之争,已经持续了二十年,二十年来,李云作为新学的倡导者,并没有去打压旧学问,也就是圣贤之学。

是因为,圣贤的学问,乃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智慧,是需要继承的。

只是在李云看来,这些学问,应当是用在道德方面的教育,而不是把它们当成官场的敲门砖。

另一个世界里,科考正规化之后,儒家就渐渐演化成了儒教,最后被扭曲的不成样子。

因此,李云引导的考试方向,是实用性的学问,比如说目前新学最显眼的科目,农学。

这些科目,能有具体的用途,考试的时候也比较容易量化判分。

到现在,开国已经十一年了,李云倡导实用学,更是已经接近二十年,二十年,已经到了要确立风向标的时候了。

其实早几年,李云已经在找机会了,毕竟这个事情太敏感,的确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以及一个合适的藉口,只是机会一直没有到来。

而现在,机会来了。

江南道绑官案,无疑就是一个天赐良机。

之所以会有这种机会,并不是因为李云是什麽天命之子,运道绝佳,而是因为两种学问,或者说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随着矛盾加深,冲突必然会愈发升级。

而这一次,巧就巧在,事情发生在金陵,发生在江东。

江南道作为李云的大本营,他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是牢靠到不行。

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大规模惩治这些读书人,这些读书人还真有可能煽动地方百姓闹事,甚至谋反。

但是江南道不可能,哪怕李皇帝发了狠,把涉事的几百个人全家上下都给弄死了,江南道的百姓也不可能成规模的起来反抗李皇帝。

听了李云这句话,杜相公也明白,皇帝陛下是要借着江南绑官案,来杀鸡儆猴了。

儆那些蠢蠢欲动的猴。

杜相公沉默了片刻,然后对着李云低声道:「陛下,绑架朝廷命官的狂徒,都是罪有应得,但是其馀闹事的数百人,罪不至死。」

李皇帝看了看杜谦,哑然道:「受益兄是觉得,我要在江南大开杀戒了?」

杜谦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李云。

李皇帝淡淡的说道:「一定要有人,为绑架县令的事情负责,否则朝廷法度不再,各地说不定会有人有样学样。」

「只要参与了绑官的,俱要重罚,其馀人。」

「也五代不得入仕。」

听了李云这句话,杜谦心里就有底了,他深呼吸了一口气,低头道:「那臣这就回中书去,跟姚相郭相,一起商议一个结果出来。」

李云看着杜谦,微微摇头:「让他们琢磨去就是,受益兄何苦参与进来?」

杜谦摇头:「我怕他们被陛下责骂过之后,拟出一个太狠的结果出来…」

他叹了口气:「开国十来年了,如今不敢说天下承安,但是日子总是在慢慢好起来,臣不愿意看到再起乱象。」

李云闻言,沉默了片刻,没有说话。

许久之后,他才抬头看了看杜谦,问道:「天下承安,能人人吃饱饭吗?」

李云心里也知道,这个天下正在慢慢好起来。

如果他不做什麽超出这个时代的事情,在他的章武一朝,百姓的日子也会慢慢变好,大约有百年的好日子。

然后,就到头了。

后面随着国运倾颓,平民百姓的生活,又将急转直下。

而即便是这个巅峰期,在后世史书里,会冠上「盛世」二字的王朝巅峰期,真正繁盛的也只是皇室宗亲,官宦勋贵们而已,至于普通百姓,至多至多,也就是七成能吃饱饭而已。

甚至远不到这个比例。

更要命的是,即便是这种情况,也还需要李云的儿孙们争气,至少头几代人里不能出什麽混帐,更不能出傻子。

所以,李云才要插手,去做现在这些事情。

老实说,即便李云心里很清楚,他自己走的是正确的路,但是他也不清楚,自己能不能做成。

但是落子无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