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 赵煦理解的中庸(2 / 2)
便是底层的家庭,其实咬咬牙,也能进去看一看。
可是,赵煦话都放出去了,食言而肥,他拉不下那个脸皮。
怎麽办?
简单!
赵煦直接下令到开封府,让开封府每天卡死销售的门票数量。
然后将大头丢给探事司,让探事司去卖溢价,得来的钱,正好拿来当探事司的经费。
这种手段,是现代的演唱会基操。
你以为是你手速不够,所以没抢到票?
其实是内鬼把你的票,拿去卖溢价了!
做完这个事情,贡院那边,也将重新拟好的科举题目,送到了赵煦手里。
赵煦随手翻了翻,在看到章衡等人所拟的科举题目,确若当日静室会议上所确定的原则一般后,他就笑了起来。
「总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虽然说,今年的科举(正奏名)考试,依旧沿用的是老的考试办法。
所出的题目,也基本围绕着儒家思想的主干。
只是在时务策中,增加了务实的部分。
所出的五道时务策,都是从大理寺上报的基层官府实际案例中出的基层治理问题。
最⊥新⊥小⊥说⊥在⊥⊥⊥首⊥发!
但这依旧是个非常好的开头。
因为,这次科举过后,士大夫们就再也没办法,宅在家里,死读圣人经书了。
他们将被倒逼着,去观察丶接触现实世界。
当然了,这肯定会带来动荡和不适。
士人们也肯定不习惯。
但没关系!
当年,改诗赋为经义,他们也不习惯,州郡地方也动荡过。
事实已经证明了,对士大夫们来说,用什麽东西科举无所谓!
只要朝廷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当官的通道!
况且……
「有人利益受损,自然也就有人吃到红利!」
今年科举,开始重视士人的『全面素质』。
不止经义要好,策论和实务,也都得能上。
这固然会淘汰掉,一大批平日里死读书的书呆子。
却也能筛出一大批,平日里见多识广,灵活通变的人才!
搞不好,今年的龙飞榜,将会和嘉佑二年的龙虎榜一样,涌现出大量人才!
这样想着,赵煦就提起笔来。
「若真是这样,朕就得好好出一道殿试的策问题了!」
殿试题,在大宋一直就是政治题。
皇帝想改革,题目一定和改革有关,皇帝想保守,题目一定和祖宗相关。
故此,想知道大宋朝廷的风向,直接看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殿试题就能知道了。
而赵煦打算玩次大的。
他提着笔在纸上,写下三道不同的策问题。
他看着这三道题目,目光灼灼:「且看今年科举放榜之后的情形吧!」
「若是没什麽风波……」赵煦舔了舔嘴唇:「那我自然会选最激进的这一道题目!」
恩……
你们都任由皇权搓揉了,那也就不要怪皇帝欺负人,得寸进尺。
「若只是稍有风波……」
「便选这道调和的题目!」
所谓调和,其实就是温和的激进。
毕竟,他们都只是嘴上说几句,那随便给个枣子安抚一下就可以了。
「若群情激愤……」
「便只能用这道中庸之题了!」
但所谓中庸,孔子都说过了——君子和而不流。
简单的说就是假意改变,实则立场依旧不变,而且随时随地都准备反攻倒算。
这是赵煦在现代学到的智慧。
领导们,总是做着不同的预案。
但基本上所有预案到最后,都只有一个目的——实现最开始的战略意图。
这就叫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成长。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