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校事横行(1 / 2)
初至建业,就遇到这种事情,这让孙权此刻且恼且怒。
丞相顾雍在码头上给刁嘉随口说上一声,刁嘉就真听了丞相吩咐去调兵来?
刁嘉与朱据空口白牙一提,就能在毫无命令的前提下再调四千兵来?
这是在建业,是吴国的新都,是孙权本人的天子脚下!虽说是借着迎驾的机会,但今日能如此调兵,来日未必不可如此再重演一次!
若真有万一,那可就当真追悔莫及了。
孙权盯着惶恐中的刁嘉看了许久,用剑鞘的前端贴了刁嘉的后脖颈缓缓划过。镶金剑鞘与皮肤接触时带来的寒凉触感,几乎让刁嘉以为自己离死不远。
跪在地上的双手和双膝,抖如筛糠一般。
「罢了!」
孙权抬头望了望天,将宝剑挂回腰间,终究还是叹了一声:「吕公,刁长史,你们二人速速起身,各回官署吧。」
「今日迎驾队伍也可以散去了。」
扔下两句话后,孙权朝身侧骑在马上的谷利看了一眼,谷利见状,忙带着孙权的贴身卫士们入宫开路,孙权本人也随即迈着大步朝内走去。
江东富庶,这是在说江东普遍人少田多丶百姓生活常有富馀,与昔日汉末乱时的中原相比起来,当然是个极为妥帖的好地方。
各郡之中的士族丶豪族普遍也较多赢馀。
可论及官府及官府治下的城池,离那些北方的大城可就差得远了。不必说与洛阳丶长安丶邺城丶宛城这些顶级城池相比,就连次一级的寿春城都比不上。
建安十六年,孙权将治所从京口移至建业。
建业原名秣陵,是孙权在建安十七年丶也就是二十年前所改。石头城与濡须坞的建造,几乎也在同一年中进行。
之后孙权为与刘备相争荆州,将治所迁往武昌,故而建业的建设也随之陷入了停滞中。
简而言之,此刻的建业宫城还不及孙权的武昌宫气派。
孙权在正殿之中绕着圈子踱步,殿门敞开着,凉气肆无忌惮的涌入,让本就压抑的氛围愈加冷清了。
是仪轻叹一声,拱手说道:「臣请陛下珍重圣体,勿要过于心焦了。」
孙权终于站定,眼神直直的看向是仪,沉默不言,似在逼迫是仪拿出一个方案来。
吴国历来制度都与大魏相仿,即使在孙权称帝立业之后,也是这般,同样有内朝官和外朝官之分。
丞相顾雍为外朝官之首,又有平尚书事的权责,从理论上说可以统管朝政。
是仪此前在武昌的时候就有领尚书事的权责,在孙权称帝之后,依旧可以负责吴国尚书台的事务,又加了个侍中的头衔。
如今吴国侍中共有三人。
是仪,侍中,领尚书事。
胡综,侍中,右领军,执掌吴国中军。
徐详,侍中,左领军,与胡综同掌吴国中军。
此三人便是孙权掌握中军,和用来分丞相顾雍等外朝官权柄的人了,同时也掌握机要。
是仪丶胡综丶徐详三人在吴国的地位,几乎相当于大魏中领军毌丘俭丶中护军桓范丶中书监刘放丶小半个录尚书事司马懿和徐丶裴丶卢丶王四名侍中的综合。
心腹中的心腹。
吴国毕竟比大魏小了太多,各项事务也成比例的减少,相对大魏成体系的繁复制度,吴国制度只是一个简略版本。
更容易管理些。
侍中只有三人丶较大魏少了一名。
太尉丶司徒丶司空的三公职位也没有设立,九卿之中,大司农和太仆的职位也处于空缺之中。
唯独比大魏多了一个太子。
是仪籍贯青州北海郡,胡综籍贯豫州汝南郡,皆是北人。
三人之中,唯有徐详是吴郡乌程人。但徐详此人乃是寒门单家出身,与郡中顾陆朱张这些大姓素无瓜葛,乃是孙权绝对的亲信,此前一直在建业充当孙权的耳目,兼统管军粮之事。
昔日孙权与曹操说『春水方生丶公宜速去』之时,出使曹营之人就是这个徐详了。
这三人与孙权说话,并无禁忌。
是仪缓缓说道:「陛下将圣驾从武昌移至建业,如今紧要之事有两项。其一为魏帝曹睿进驻并迁都寿春事,其二为今日陛下在建业城中亲历的调兵一事。」
「关键之人有三,丞相顾雍顾元叹丶扬州牧长史刁嘉刁启兴,还有左将军朱据朱子范。」
「臣以为,此三人尽皆有罪。」
↑返回顶部↑